025-83700868

米乐新闻中心
MLTY.COM-米乐(中国区)《见证》 文朋诗友写心声 纸上相逢共墨香

  互联网上解释,握手,是一种礼仪,人与人之间交往,会赋予这个动作丰富的内涵。一般说来,握手表示友好,可以加深双方的理解、信任,可以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尊敬、景仰、祝贺、鼓励。当然,它也可能传达出一些人的淡漠、敷衍、逢迎、虚假、傲慢。人一生握手的次数也许数也数不清,印象深刻的可能只有几次:第一次见面的激动,离别之际的不舍,久别重逢的欣喜,误会消除、恩怨化解的释然,等等。那么,我和《江西工人报》的握手,与上面的解释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其异同何在?且听我慢慢道来。

  先说相异之处。互联网上说握手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礼仪,而我与《江西工人报》的握手则是人与物之间的“礼仪”。人与物之间可以握手吗?我心目中是可以的。何以这么说?理由就是下面要讲到相同之处了。我和《江西工人报》的交往“礼仪”,与利益无关,涉及的是我发自内心的“尊敬、景仰、祝贺、鼓励”!

  早先的我,是诗歌爱好者,曾参加了江西工人报举办的三次诗歌赛,一次是“方大特钢杯”诗歌赛;一次是“江西是个好地方”诗歌赛;一次是江西建工杯“赣鄱潮涌45年”全省职工诗歌创作大赛。承蒙报社鼓励,三次均给予奖项,令我感激不已。另外,我采访过两名省内知名的文化人,一名是南昌二中的原校长、南昌市书协主席孙庆佶,一名是书法家周幸福。他们于我而言,如师如友,与他们的交往,让我受益匪浅。因此,我特为他们各写了长达5000字的报告文学,送《江西工人报》后,该报全文刊载。我在撰写周先生的书法介绍时,斗胆替他的书体命名为“幸福体”(仿影星徐静蕾的“静蕾体”)。周氏书法已为南京市某家AT公司制作成印刷字体,诚为幸事。今年3月,我还受邀参加报社举办的发展座谈会,就报纸发展和副刊建设和大家交流。

  古人有诗言“握手”事。如,宋陆游《斋中杂兴》诗之十“道逢若耶叟,握手开苍颜”、清纳兰性德《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中“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前者情调向上,后者低郁沉闷,风格迥异,将“握手”内涵展示得颇为充分。而我则异其趣,独遵古贤之言,以抒内心情怀也。

  在每个人的岁月长河中,总会有一些事物如璀璨的星辰,照亮和指引着我们的前行之路,成为我们生命中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于我而言,《江西工人报》便是这样一颗明亮的星,陪伴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日夜,见证了我的每一步的成长与改变。

  初次与《江西工人报》相遇,是2012年春天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那时,我刚从丰城来到萍乡工作。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岗位、陌生的同事,我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充满了迷茫与期待。我在国企从事共青团工作,业余也热爱写作。工作之余,读书看报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一天,在单位的报刊架上,我偶然发现了这份与企业和工人联系最为紧密又最接地气的报纸,她那朴实而又充满力量的文字瞬间吸引了我。我轻轻地拿起来,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从此以后,《江西工人报》成了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当工作之余,我都会迫不及待地翻开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报纸,仔细阅读每一篇文章。那些关于工人生活的真实写照,那些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那些为工人权益发声的有力呼吁,都让我深受触动;那些激情澎湃的主旋律诗歌,那些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的精美散文,那些捕捉工作和生活瞬间的画面,都令我心生佩服、跃跃欲试。她让我看到了广大工人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也使我对文字和文学的热爱增添了新的动力。

  在《江西工人报》的陪伴下,我不断汲取着知识和力量。她不仅为我提供了工作上的指导和帮助,还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我开始尝试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勇敢地向报社投稿。虽然经历了一次次投稿的失败,但我始终没有灰心丧气,我渴望像其他作者一样,米乐体育官方网站有朝一日能将文字变成铅字。我觉得,每一次投稿都是一次心灵的倾诉,每一次收到编辑老师的回复,都是一次巨大的鼓舞。有一次,我的一篇简讯终于在《江西工人报》发表了。现在回想,那次投稿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稿子投递出去500多字,最终见报只有短短的100多字,标题也不算醒目,但在那一刻,我仿佛找到了价值和方向,也更加坚定了继续投稿和写作的信念。

  从第一篇新闻见报之后,我通过不断深入工厂生产一线,不断与工友交流和互动,一个个鲜活的先进典型事例、一条条来自基层的合理化建议,都成了我笔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素材。通过素材的积累和对文字的打磨,以及编辑老师的悉心指导,我在《江西工人报》发表了数十篇从“豆腐块”到“大块头”的新闻稿件。不仅如此,我还尝试着创作诗歌和散文等作品,先后在《鄱阳湖》副刊发表了50余篇诗歌及散文,也结交了一批文友。

  在此期间,我先后与报社的冯卫星、余颖、王志远、胡飘等结下了深厚友谊。2017年,由于工作岗位调整,我不再从事共青团及宣传方面工作,转至行政岗位,但还是始终关注报社的改革发展及动态。2021年,组织决定派我到丰矿集团工作,担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分管党建、纪检监察及工会工作。工作环境和角色的转变,让我再一次与《江西工人报》有了接触的机会,并有缘在江西省工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期间与报社李松云老总及报社袁志民、齐菲斐等朋友相遇相识,还有后来加入报社的李贤平,都成了我工作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与《江西工人报》的感情愈发深厚。她像忠实的老友,始终陪伴在我身边,倾听我的心声,给予我支持和鼓励。在她的影响下,我逐渐成长为一个更加成熟、自信的人;在我的带动和感染下,同事们也纷纷成了《江西工人报》的忠实读者和优秀作者。

  如今,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渠道日新月异,但我对《江西工人报》的热爱从未改变。她承载着我的青春梦想和美好回忆,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她将继续散发着光芒,为更多的读者和作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更大的力量。

  我的青春大好时光,献给了新闻采编事业,骨子里一直对于报纸情有独钟,以前总要关注《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江西日报》《景德镇日报》等媒体,也发表了新闻作品近200篇,获得过乐平市首届“十佳新闻工作者”荣誉,连续3年受到当地党委表彰。

  2022年4月,我因工作需要,从政府机关被调入乐平市总工会。我当时已退居二线,原本想图个清闲,可受工会主席重托,协助分管文化宣传、意识形态、网络安全等工作,顿感压力倍增。之后,我动员工会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江西工人报》,组织大家向《江西工人报》等报刊积极投稿,两年来共发表稿件近30篇。单位获得了报社授予的全省工会系统新闻宣传先进单位。《江西工人报》悄然成了我的良师益友,予我甘甜,伴我成长。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除了每周精心编审一期微信公众号“乐平职工之家”外,我重新拾起久违的新闻之笔,深入基层采访,先后发表散文和新闻稿件若干。恍惚记起23年前,我采访全国劳模、乐平市种菜能手华福寿。他是典型的农家汉子,憨厚朴实。一个周末,我走进他的菜地与他促膝长谈,中午到他家里吃着农家菜,喝着农家自酿的谷酒。总算不负众望,我赶在了他前往北京受表彰前面,采访稿如期见报。

  倘若说采访劳模是记者的职责所在,那么对于《古窑秋韵》的写作,则无疑是我们工会人的应有之义。米乐体育官方网站文中的主人公是一名老窑工,历经磨难志不移,饱经风霜终不悔,如千万个瓷都建设者,总在某一个地方静静地守望着千年窑火。正是他们的执着坚守,才让千年瓷都这张名片熠熠发光。这不正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代表,不正是我们的媒体所追求的正能量吗?

  我就读的鸣山中学坐落在鸣山煤矿。谁能想象得到,鸣山煤矿曾经见证了90多年前的工人起义。1930年4月16日,鸣山煤矿支部组织发动了一次煤矿工人武装起义,方志敏率领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和弋阳、万年的部分赤卫队员进入矿区埋伏。晚上8时许,党支部书记王乃太拉响汽笛,发出了起义信号。鸣山、虎山、扁担山、灰山、狮子山、回源岭、大春岭的工人,从矿井、工棚、家里奔出来,举着火把,挥着铁镐、大刀、长矛、鸟铳等,按预定目标,分别奔向煤矿金库、兵工厂和各个岗楼;红军和赤卫队分别扑向矿警宿舍、宴会厅、河栈房。晚10时左右,起义结束,除矿长带几名随从逃脱外,俘煤矿头目、土豪劣绅等23人和矿警70余人,缴枪30余支、银圆9万多块和大批纸钞、子弹及制造的材料。4月17日,煤矿工人召开了有3000余人参加的庆祝胜利大会,宣布成立鸣山煤矿工人委员会。会后,有100多名矿工参加红军。

  感怀于这段光辉的历史,2022年5月,我写就了散文《杜鹃花开》,并由此联想到井冈山烽火岁月,于2022年9月完成《红色之旅井冈山》的创作。

  唐代文学大师韩愈在《赠张籍》有云:“吾爱其风骨,粹美无可拣。试将诗义授,如以肉贯丳。”我用这首诗来形容《江西工人报》再贴切不过。她如缕缕春风,吹拂着赣鄱大地,弘扬的是正能量,激发出全省广大职工前进的动力;她像大自然洒向人间的甘霖,抚慰着一颗颗疲惫的心灵,让人们始终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工人、工厂工会是《江西工人报》宣传报道的主要对象,“为职工群众发声”无疑是《江西工人报》的主旋律。愿我们拿起手中的笔,讲好三工故事,汇聚八方能量。

  对《江西工人报》的认识,源自多年来对报纸文字的喜爱,因为从事文字工作多年,加上单位考核上稿任务,所以我对任何报纸都有一种超乎常人的重视。其间,我也偶尔在《江西工人报》发表过反映单位工会工作的新闻报道。真正与《江西工人报》结缘,已经到了2015年。

  这一年,我正在一个县级机关分管工会工作,兼机关工会主席。米乐体育官方网站既然是工会主席,自然得熟悉业务,不能让别人笑话外行。于是,我主动找县总工会订阅了报纸,每一期报纸被分发到我办公室,我都会认真阅读,从中学习关于机关工会维护职工权益、开展文体活动、做好集体福利等业务知识。其中,主要是着重认真吃透上级文件精神,开展职工文化体育活动,活跃集体文化生活,以及保障职工福利待遇,尤其是对职工中出现的婚丧嫁娶等重要事项及时走访慰问等。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同时,我还不时地将机关工会开展职工文化活动、职工内部的各种体育赛事的情况形成文字投给《江西工人报》的《综合》版。

  《江西工人报》开设《鄱阳湖》副刊,发表文学作品。由于我对文学写作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我便在工作之余,将一些工作体会引发的文学灵感记录下来,经过修改后发投给报社栏目编辑。那时,《鄱阳湖》副刊的责任编辑好像分别是王志远、肖言、周为人等老师。记得在该报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当年4月写的评论《好好做人,做个好人》。因为自己的纪检监察干部身份,也从事宣传教育工作,所以我经常要完成一些网评、言论作品任务。大概是3月底的一天,看到一条关于德云社当家人郭德纲在拜祭他师傅侯耀文时提醒徒弟们要“好好做人,做个好人”的帖子,心有所感,就写下了同题评论《好好做人,做个好人》。后来,我结识了报社编辑熊承华先生,他鼓励我多为报纸写稿、写好稿,有好的文学作品,也可以多向副刊投送,即使发表不了,也是一种历练。后来,我又陆续在《鄱阳湖》副刊发表一些散文。

  从此,我的创作激情一发不可收,发表了一批散文、随笔。后来,在一名文友的建议下,我将在《江西工人报》等报刊发表的这些散文、随笔整理出来,编辑成散文随笔集《星梦留痕》,邀请省内外两个作家分别作序写跋,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了。再后来,我据此加入了省作家协会和中国散文学会。

  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总要经历很多事、很多人,但有些事和人如过眼烟云一晃而过,不留任何痕迹。还有些如镌刻一般,直达脑海深处,永远难忘。比如《江西工人报》,一份行业报纸,在当时各行各业都大办报纸的报业大军里,像小家碧玉,以其独特的办报定位,在积极传播工会知识、全面反映行业工作的同时,真诚奖掖提携如我一样的文学后辈,使我们隐藏在心里的那一抹文学创作的点点星火不至熄灭并延续至今。

  一朝结缘随念起,十年相伴永难忘。与漫长的历史相比,《江西工人报》不老,正是青春年少。我与《江西工人报》近十年的交集,也仅如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流星。可正是流星的光芒,指引着我继续在文学创作领域迈出一步又一步。如今,在《江西工人报》创刊75周年之际,我要真诚地道一声:谢谢你,《江西工人报》!

  在历史的长河中,75年或许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江西工人报》而言,这75载春秋如一部厚重的历史篇章,记录了江西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工人阶级的奋斗历程与辉煌成就。

  作为《江西工人报》的忠实读者,我从2011年开始阅读《江西工人报》,至今已有13年多。13年来,《江西工人报》伴我生活工作,伴我阅读创作,伴我成长进步,不仅是我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窗口,更是我精神世界的重要滋养,陪伴我度过了无数个日夜,见证了我的成长。

  《江西工人报》不仅陪伴了我的日常,更成为我精神世界的滋养源泉。我经常会翻开《江西工人报》认真浏览,仔细品味,遇到好的文章便拿报刊夹收藏起来,反复品读。这份报纸栏目众多、版面设计新颖,这背后是《江西工人报》团队不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结果。《红色·经典》《职工健康》《劳模风采》等栏目,不仅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社会热点,更贴近职工生活。《文化品读》《鄱阳湖》副刊的美文佳作,汇聚了众多优秀作者的心血和智慧,以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文笔,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

  2012年,我调任单位的办公室工作,开始负责公文写作和新闻宣传。为使自己尽快进入角色,我每天学习《江西工人报》关于新闻通讯、人物访谈、典型案例等内容的写作技巧,不仅快速掌握了新闻写作的基本规范和技巧,还在模仿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江西工人报》的丰富内容和专业水准,为我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灵感来源,我从报纸中汲取营养,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后面的人物采访、案件报道、典型经验总结中我都反复比对、仔细揣摩,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业务能力,也为单位的新闻宣传工作贡献了力量,还荣获了全省优秀通讯员称号。

  《江西工人报》是我写作的良师,阅读报纸上的各类文章,不仅提高了我的政治思想水平,增长了文化知识,还让我有了扎实的文字功底。从学习到尝试,我渐渐萌生了投稿的想法。在编辑老师的鼓励下,经过多次投稿,2021年12月,我的散文《最美家乡路》在《鄱阳湖》副刊发表,这也是我第一次在省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那份激动与喜悦是任何语言都难以表达的。我捧着散发着墨香的报纸,更加坚定了我文学创作的信心。《江西工人报》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写作的道路,也见证了我的成长。在这份报纸的滋润下,我从文学“小白”逐渐成长为省作协会员。

  75载春秋,《江西工人报》在时代的浩瀚浪潮中稳健前行,每一次潮起潮落都见证着她的发展与提升。报纸的栏目设置与内容编排经历了无数次的创新与迭代,从最初的单一报道到如今的多元化呈现,她不仅紧跟时代步伐,更引领着新闻传媒的风尚。就在这日新月异的变革之中,《江西工人报》始终坚守着一份对读者的深情厚谊,保持着与读者的良好互动,倾听读者的声音,回应读者的关切。这份情感,如同陈年佳酿,越品越醇厚。

Copyright © 2012-2018 米乐体育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苏ICP备190372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