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在给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百岁老战士们的回信中说:“你们青年时代就投身革命,为党和人民事业英勇奋斗,期颐之年仍心系党史宣传教育,深厚的爱党之情令人感佩。”今天,我们研究新四军历史,就是为了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1938年8月2日,叶挺率新四军军部及其直属部队进驻泾县云岭,1941年1月4日被迫撤离。云岭风景秀丽、山峦起伏、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云岭驻扎期间,新四军军部高度重视文化(文艺)工作,通过种种卓有成效的举措,使新四军的动员力、组织力、执行力、战斗力不断得到提升,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积极地贡献。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是一种精神、境界和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新四军军部在云岭两年多时间内,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坚定文化自信,做好新四军文化(文艺)工作,以达到为军事所需、为抗战所需的目的。
一是注重在思想上发力。认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文化素养与政治素养和军事素养息息相关,文化素养提高了,政治素养和军事素养也会得到提高。新四军成立之初,部队成员大多没有文化,即使是军中干部,也没多少文化。新四军领导人熟知这一状况,因此在引进各类人才、兴办各类学校、培训各类学生等方面,不遗余力、齐心协力、持续发力,为新四军各部输送了大量的文化(文艺)人才,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彼时,全军上下学习政治理论、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军事技术蔚然成风,号召力、动员力、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上海地下组织安排了3批共1200余人到皖南参加新四军,其中大多数是知识分子。江苏省委也以慰劳团的名义组织知识分子前往皖南参加新四军。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也亲自引进人才,包括钱俊瑞、聂绀弩、叶辅平、叶天流、朱克靖、吴振邦等文化名流、亲属旧属。新四军教导总队还附设了抗日军人家属子弟学校,把新四军干部家属和子弟组织起来学文化。东南亚的一些爱国华侨也来到新四军中从事文化(文艺)工作。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教育工作,新四军将士军政素质不断提升,成为我党领导下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武装力量。
二是注重在舆论上发力。新四军军部十分重视新闻舆论工作,项英曾在全军宣教工作会议上强调,部队宣传教育要重视三个方面的内容:马列主义理论、无产阶级的精神、中国的路线,这三者紧密联系。
1938年5月1日,新四军军部政治部创办《抗敌报》,这是新四军的主要报纸,周恩来亲自题写报头,发行量达到8000多份。1939年2月,创办《抗敌》杂志,被誉为“向着光明的灯塔”,新四军司令部秘书长李一氓担任主编。创办《抗敌画报》,其内容由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宣传教育部部长朱镜我亲自审定,每期印刷3000余份,深受广大军民欢迎。创办《学习》《建军》《战地青年》《抗敌文艺》《战士园地》《老百姓画报》《理论与实践》等刊物,以达到宣传抗战、团结一致、反对分裂、发动群众、鼓舞士气、打击敌人、瓦解敌人的目的。
此外,新四军四师创办的四开油印小报《拂晓报》,仅有编辑兼记者兼缮写员四人,着重分析国际国内军事、政治形势,表彰战斗英雄人物和先进工作者,这份报纸名扬海内外。当时,新四军印刷纸张用的是云岭20里外的小岭生产的宣纸。由于日寇入侵,小岭宣纸那时已经非常萧条。在叶挺军长的亲自关心下,在军部的直接领导和帮助下,小岭宣纸生产开始得到复兴。这不仅使宣纸传统工艺免遭灭顶之灾,而且解决了造纸工人的生计问题和新四军抗日宣传用纸的困难,这也体现了新四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切和重视。
三是注重在文艺上发力。抗战文艺是“投枪”“匕首”“炸弹”,新四军军部在云岭期间,主要通过战地服务团来组织开展文艺工作,团长朱克靖,副团长先后为吴仲超、白丁(徐平羽)、谢云晖。战地服务团广泛运用歌曲、诗歌、舞蹈、戏剧、美术等多种文艺形式,来大力宣传我党的抗日救国政治主张,以进一步凝心聚力、培根铸魂、同仇敌忾。
1939年4月,新四军教导总队文化队成立,何士德任队长,这就是战地服务团二团。文化队唱《国际歌》《抗战歌》《红旗正飘飘》,演《第四十一个》《最后一计》《中华儿女》,有力地宣传了抗战,增强了根据地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1939年7月1日,由陈毅作词、集体修改、何士德作曲的《新四军军歌》正式诞生。歌曲雄浑有力、慷慨激昂、振奋人心,响彻华中敌后战场,鼓舞英勇的战士们,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项英曾经说过:“服务团是非武装的战斗员,是政治工作的干部人才。”战地服务团的成员个个能文能武、能说会道、能征善战,新四军前线战斗部队,几乎每天都要行军打仗,战地服务团的活动也随之作出调整,打仗时打仗,不打仗时演出,怒斥敌伪、抗战必胜。
在云岭的两年多时间里,战地服务团演出了大量的文艺节目,如《魔窟》《山芋》《黄花曲》《三个鸡蛋》《大时代的女性》《渔光曲》《农村曲》《捧血者》《反扫荡》《渡长江》《父子岭上》《胜利归来》《保卫皖南》《我们本是一家人》《我们是战无不胜的铁军》等,战地服务团成为新四军中“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组织,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铁军轻骑兵”。
习指出:“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在恢宏的时代主旋律之外茕茕孑立、喃喃自语,只能被时代淘汰。”新四军军部始终把文化(文艺)工作作为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紧抓好,坚持以《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指导,感国运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宣传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全面持久抗战的方针,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罪行,展现我军民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形成以下特色亮点。
一是锻造和发展了伟大的新四军精神。全民族抗战期间,新四军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华中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华中人民的长城”。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新四军将士锻造了伟大的新四军精神,又称为铁军精神,成为中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有延安宝塔,南有云岭烽火。新四军军部进驻云岭之后,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也取得了辉煌的抗战成果,如取得了两次皖南反扫荡的胜利,毙伤日伪军3000人左右。到1940年底,新四军共对日伪军作战2700次,毙伤俘敌5.5万人。同时,还开展了反击顽固派军队制造摩擦的斗争。在战时背景下,新四军精神得到进一步发展,即跟党举旗的坚定信念、英勇果敢的钢铁意志、坚忍不拔的顽强作风、众志成城的赤诚团结、相忍为国的博大胸怀、步调一致的自觉纪律。革命是唤醒新时代的号角,精神是一个民族灵魂的体现,新时代铁军精神就是听党指挥铁的信仰、报国为民铁的担当、逆境制胜铁的意志、集中统一铁的纪律,其最显著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一个“铁”字上。
二是新四军文化(文艺)工作主题鲜明。在战略上,新四军军部以“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方针为指导,转战大江南北,纵横华中敌后,开辟了皖东、豫皖苏、鄂豫边等抗日根据地。同时,在文化(文艺)工作上,新四军军部主题鲜明,那就是“抗日救亡”。“七七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中央发出通电:“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云岭新四军军部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资源,调动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唱抗日歌曲、演抗日戏剧、绘抗日漫画、说抗日相声、制抗日版画、写抗日标语、发抗日传单、印抗日报刊,形成铺天盖地、漫山遍野、排山倒海的抗日声势,使新四军广大指战员迸发出极大的战斗激情,为全民族抗战取得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文艺)基础。经过新四军军部的大力宣传和组织工作,米乐体育官方网站各乡、各厂、各矿的农抗会、工抗会、妇抗会、青抗会、文抗会陆续建立起来,他们根据自身特点,纷纷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
三是新四军文化(文艺)工作具有民族性。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无数中华儿女通过种种方式奋起抗争、顽强拼搏、共御外辱。这其中,文化(文艺)工作的力量不可小觑,因为这样的力量能够深入心灵、深入骨髓、深入血液。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在皖期间,来自上海、广东、浙江、港澳等地的大批热血青年,经过专门培训,开展各种活动,他们是军中一支最富有生气和活力的年青抗日队伍,他们是江南敌后久负盛名的一支抗日宣传大军。
他们常常深入到连队、乡村、街头,为抗日呐喊、为抗日怒吼、为抗日操劳。1939年7月,战地服务团已扩大到五百余人,设有戏剧组、绘画组、歌咏组、舞蹈组、通讯组、组等,团员们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发动群众,鼓动抗日救亡。如女团员们联合演唱反映军民团结抗战的《征兵曲》《摘豆角》等,就是用陕北和陇东民歌曲调填写的新词,听着亲切,群众认可。二团团长何士德独唱的《歌八百壮士》《码头工人歌》声情并茂、慷慨激昂,犹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中国不会亡”“向着活的路上走”。青年干事陈洪演唱的《繁昌之战》,让人无比的悲愤。
习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使中华民族以一个高度文明的民族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始终是和中国人所追求的目标。新四军军部一直把组织开展文化(文艺)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做了大量的宣传政策、动员民众、揭露敌人的工作,坚持用觉醒的先进的坚定的革命文化来对抗的文化封锁和日伪的奴化教育;新四军之所以会成为“最有效、最文明的军事力量”,文化(文艺)工作是关键。硝烟不再弥漫,战火不再纷飞,但新四军的文化(文艺)工作研究对新时代的相关工作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第一,做好文化(文艺)工作,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据史料:新四军刚组建时,员数量只占全军人数的25%,不少班排没有党员,连队没有党支部。经过努力,到1939年2月,党员数量已占全军人数的40%。各级党的组织也建立和健全起来,连队有支部、团有总支部、支队建立了党务委员会,基本上形成了党在新四军中的组织系统,实现了中国对新四军的绝对领导。
新四军军部还帮助所在地区发展党员,建立健全地方党组织。到1940年底,中央东南局所辖地区的党员发展到5万多人。新四军是领导的队伍,绝对听党指挥,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新四军军部在云岭两年半左右时间里开展的文化(文艺)工作,高举团结抗日大旗,坚决执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坚决贯彻党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方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文化(文艺)形式反映火热的抗日斗争生活。历史充分证明,没有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做好文化(文艺)工作,必须要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设在云岭新村,位于罗里村西北边两公里。据记载:两年多时间里,战地服务团在戏剧、文学、歌咏、舞蹈、美术等方面都有富有时代性的代表作诞生。指挥机关和战斗部队经常举行晚会,每次晚会必有戏剧节目;戏剧工作者在三五天或十来天的时间里,就写出了一个剧本甚至三幕四幕剧;开始虽然很粗糙,但演出三五次之后,经过一再修改或者重写,有些剧本便也成了比较好的作品了。
有时,戏剧组一到营地,就拿锹挖土、夯上,搭起台来;后面一块天蓝色的天幕,两旁是几块条幕,台口是两块前幕,多则四盏汽油灯,少的时候只有一盏也就演了起来。汽油灯坏了,或者弄不到煤油、缺了纱罩,就用一个面盆,里面放了豆油、花生油,挂在台口,用纸卷儿引烧起来,作为演出照明。演出地点多设在野外广场上,称为“野台”。每次演出,不论是部队还是群众,看戏都很踊跃,真是人山人海。尽管演出条件简陋,但每位演员都全神贯注、全心投入、全力以赴,充分彰显了自信的革命文化(文艺)。
第三,做好文化(文艺)工作,必须要赓续红色血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新四军的历史渊源是武昌城下的老四军和罗霄山上的红四军,改编后,他们大力发扬优良革命传统,用鲜血和生命孕育、铸造出伟大的铁军精神。正是这种铁军精神,使得新四军在抗击日寇的战场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无坚不摧,让日寇闻风丧胆、心惊胆战、惶惶不可终日。但是,米乐体育官方网站抗战期间,新四军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抗日部队发展史略》记载,八年抗战,新四军阵亡44868人。这其中,也包括牺牲在文化(文艺)战线上的众多。
资料显示,泾县云岭新四军教导总队文化队于1939年9月结业,学员分配到大江南北全军各部队,他们在抗日战争及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对军队的政治、文化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有的则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诸锦麟,在1940年春的父子岭战斗中,随部队守卫在一处高地上,日寇蜂拥而至,他甩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炸死了七名鬼子,自己身上也被日寇刺伤数处,不幸流血过多而壮烈牺牲。军医处的文化教员英劳(女,原名邱彩霞),皖南事变时,部队被打散,最后与三位一起,被顽军包围在一个山头密林里,四人端坐一圈,高唱《国际歌》,当顽军逼近时,他们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还有后来在战斗中牺牲的《渔光曲》作者任光、七月派小说代表作家丘东平、鲁院华东分院戏剧系主任许晴、“文艺九女投江”等等。
新四军将士的流血牺牲,换来了祖国的山河无恙和我们的幸福安康,历史长河奔流不息,铁军精神代代相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深入挖掘新四军文化(文艺)工作内涵,以实际行动做好铁军精神传承人。
首先,要大力弘扬“铁军”的爱国主义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要永葆昂扬的革命斗志、旺盛的工作热情和顽强的工作作风,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笃行不怠,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其次,要学习传承“铁军”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的政治灵魂,是人初心的本质要求。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能在顺境和胜利时不自满、不骄傲,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气馁、不动摇,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走得正、走得稳、走得远。
再次,要继续保持“铁军”艰苦奋斗的本色。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铁军精神是井冈山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集中表现为不畏艰难、奋发图强、争取胜利的思想品格和工作作风。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新形势下,我们要坚守艰苦奋斗精神,牢记“三个务必”,坚定红色信仰,赓续红色血脉,践行党的宗旨,奋进伟大征程。
2、《矢志革命 奋斗一生—纪念项英诞辰120周年》,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文,《人民日报》2018年5月14日06版
3、《新四军铁军精神——铁的信仰,铁的担当,铁的意志,铁的纪律》,邢颜慧文,《南京日报》2021年3月17日A10版,作者参考了茆贵鸣、王义云著《新四军铁军精神》等。